:::

窟內東壁造像龕

16窟為橢圓形平面、穹隆頂,擬似草廬形式的窟形,南壁開明窗與拱門,北壁鑿雕一身立佛大像,四周壁面的上層雕滿千佛龕,下層則有大小佛龕。這裡所見為東壁壁面最下層的佛龕群,風化殘泐嚴重,現存龕像有限。造像的面容與身軀較為拉長,比起一期窟造像略為消瘦,接近二期窟晚期窟的造像;坐佛像都著褒衣博帶式袈裟,則是反映了孝文帝服裝改革(486-494)的成果,而雲岡石窟最早出現著褒衣博帶袈裟的紀年造像,出現在太和十三年(489),可作為龕像建造年代的參考。此外,畫面右上方兩身束髮高髻飛天,身段纖長,體態優美,裙擺攏聚,復於身後拖曳散開,披帛飄飄,也於身後揚起蜿蜒展開,整體造型極具線性優美之感。(編撰/范雅竹)
典藏編號: 
YG0637
Contributor author: 
徐逸鴻
地點: 
山西省大同市雲岡石窟第十六窟
攝影日期: 
2007/0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