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通書房

韋政通,1927年12月16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新豐鎮(今屬鎮江)。1949年,他帶著自幼便有的浪跡天涯的願景,隻身赴臺灣,歷盡千辛萬苦,終於走出了自己獨特的人生道路,活出了他自己最想過的生命路。

1954年春天,他作出了人生的一個重大決定,開始了以賣稿為生的生活。1953年下半年,他認識了勞思光先生。勞先生淵博的知識、高效的工作和爽朗的笑 談 深深地吸引了他,而勞先生當時靠一人寫稿來維持一家人生活的生活模式也為他指明了一條生活道路。真正使他這個決定成為現實的,是當時香港《人生雜誌》的負 責人王貫之先生。王先生不僅在精神上鼓勵他,還在《人生雜誌》上為他提供了固定的發稿機會。在這三年之中,他不僅寫作,還熱衷於學習。正是這種學習的熱 忱,改變了他的人生道路。他在臺灣大學聽方東美先生的《人生哲學》、《印度哲學》、陳康先生的《希臘哲學史》等課程,每兩週參加牟宗三先生在臺灣師範學院 (臺灣師範大學的前身)舉辦的「人 文友會」,與牟宗三先生的相識,使他找到了他當時急需的信仰,開始了他對新儒家的「信仰之旅」。

六十年代初期,韋政通在思想上發生了一次巨大的轉變,與新儒家的「道德的理想主義」分道揚鏘,走出傳統,開始了他自由的思想歷程。這一時期,他由自由主義 陣地之一一一《文星》的讀者轉變為《文星》的作者,結識了殷海光等自由主義思想家,加入了自由主義者的行列。他在閱讀的基礎上,實踐著殷海光先生對他的希 望一一「嚴重地工作二十五年J'以每年一本著作的成績鋪就他思想探險的道路。八十年代,韋政通結束教學生涯之後,擔任被稱之為現代化派的《中國論壇》半月 刊編委會召集人八年。1984年起與傅偉勳教授合作主編《世界哲學家叢書》,廣泛邀請海內外的學者精英參與。1988年,訪問北京大學時,被聘為北京中國 文化書院導師。近年來,隨著兩岸學術交流 的日益頻繁,韋政通不顧年邁,往返於海峽兩岸,講學不輟,為傳統思想的創造性轉化繼續貢獻著自己的力量。

韋政通一生扮演著學者、思想家與知識份子三種角色。三種角色都圍繞著同一個問題,卻採取著不同的方式:作為學者,他全面梳理中國思想史,從古代直至當代, 寫出了《中國思想史》、《中國十九世紀思想史》等鉅著,並進行了諸如對孔子、苟子、董仲舒、梁漱演、胡適、毛澤東等人的個案研究,還編著了如《中國哲學辭 典》、《中國哲學辭典大全》等有影響的工具書。作為思想家,他立足現代生活,反思傳統,對傳統思想進行了創造性的轉化,寫下了如《倫理思想的突破》、《中 國文化與 現代生活》等對傳統核心觀念進行批判與轉化的著作。作為知識 份子,他承擔著知識份子的責任,發揮著知識份子觀念參與社會的作用,對現實生活的具體方面進行理論批判與梳理。(摘錄至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一書。

本年表節錄至「儒家倫理的創造性轉化」一書

年份
學術活動
1927
12月16日(農曆11月23日),生於江蘇省丹陽縣新豐鎮(金屬鎮江)後小辛村。
1949
4月21日,由上海出發,赴臺。
1951
1951年冬至1954年春任記者,同時寫作小說。
1952
由立法委員朱世龍先生介紹,認識勞思光先生。
1953
在台北一家新聞通訊社當記者。
1954

認識勞思光先生,r勞先生不修邊幅的外表、爽朗的笑談,和他淵博的知識、高效的工作,都令人心儀。」 
春,在《人生》雜誌一零五期發表〈人生往何處去?〉。

3月,厭倦渾渾噩噩的生活,辭去新聞工作,搬到台北大屯山麓一間茅屋住下,決心做一個以賣稿為生的文人,做 出了一生最重大的決定之一,開始了三年困頓的山居生活。「三年中,在臺灣大學聽方東美先生『人生哲學』、『印度哲學』,陳康先生『希臘哲學史』一年。每兩週參加牟宗三先生在師範學院(師大前身)的『人文友會』一次。」 在此困頓歲月,卻發憤讀書,讀到王船山時,首次領受到被巨人心靈震撼的經驗,船山在極其困苦的生活中「握天樞、爭剝復」'創造了一個偉大生命奇蹟的典範,成為精神上支持韋政通度過艱苦歲月的巨大動力。在此三年中, 泛讀了《宋元學案》、《明儒學案》和牟宗三、唐君毅兩先 生早期的文章,對唐君毅的人生三書《人生之體驗》、《心物與人生》、《道德自我之建立》,倍感興奮與溫暖。由於當時古書少,此時所讀之書,大都是手抄後再讀。為了買一部八冊的《陸象山先生全集» 竟典當了當時唯一的一套冬季西服。 
3月21日,由勞思光先生介紹,第一次拜見牟宗三先生。 
與徐復觀先生通訊,並在徐先生主編的《民主評論》發表(中國三十年來文藝的回顧與前瞻)等文。 
自1954年至1958年7月,以在《人生》雜誌發表小說和文藝理論性文章的稿費為生。連載小說有弘揚儒家思想的長篇小說《長夜之光》 ,另一長篇小說《十字島》未載完。發表的文藝理論文章有(人生的文藝方向〉、〈談戰鬥文藝〉、〈文藝的時代性與永久性〉等。

12月18日,第一次參加牟宗二先生在臺灣省立師範學院(臺灣師範大學前身)主辦的「人文友會J '後來在牟宗二先生的啟導之下,開始了對新儒家的「信仰之旅」。
1955
隱居於大屯山麓,發表小說《長夜之光》。
1956
隱居大屯山麓,交往最密切的是勞思光先生和成功大學建築系老師王濟昌先生,並與王先生以通信方式討論美學。
1957

6月1日,從臺北大屯山南下,至南投碧山岩的寺院安身,教寺院女尼們文史課,結束了三年的山居生活。在寺院長達十五個月的日子裡,與從學於印順法師的仁俊法師每天晚飯後於園中散步,談論佛學問題,並「從印順法師的《佛法概論》讀起,太虛大師的全集也看了不少,對佛學經典卻讀得很少。」 
牟宗三先生到位於臺中的東海大學任教。此後三年,為韋政通先生與牟宗三先生接觸最頻繁的時期。11月,由東海大學同學組成類似「人文友會」的緊會,每兩週一次,到第二年夏天止。由牟宗二先生向大家系統講解康德哲學和黑格爾哲學。韋政通先生每次都有詳細記錄,一週之內,把記錄加以整理、謄清,下次聚會時給牟宗三先生過目,牟先生用紅筆刪改。這個工作,極大地磨練了韋政通先生進行哲學思考和表達的能力,也培養了對西方哲學的興趣。

〈社會風氣與道德理性) ,發表於《人生》該年第一次專號。〈重建學風應有的基本認識) ,發表於《人生》該年第二次專號。
1958
由徐復觀先生大力相助,以著作檢定獲教師資格,到省立臺中第一中學任高中教師。九月起,「聽了一年牟先生的『中國哲學史』」個人興趣朝兩方面發展,一是研究荀子,一是泛讀中國十七、八世紀思想家的專集。
1959
開始寫《中國近三百年思想研究》一書。
1960

受徐復觀先生授意,撰寫〈儒家人文主義的安心立命問題--讀林語堂〈從人文主義回到基督教信仰〉一文的感想〉,發表於《民主評論》第十一卷第四期,二月;撰寫〈評章太炎對中國文化的認識〉連載於《民主評論》第十一卷第九、第十期,5月。

夏,《人生》雜誌創辦人王貫之先生來臺參觀,二人「在同一天見了二面之外,再沒有私相過從的機會」。
1961

此年,全面研究清儒思想、顏李學派,寫有三萬字的《顏李學研究》,顧亭林一篇也有三萬字,戴東原一篇長達六萬多字,另又涉獵清代公羊學派到康有為一系的思想,結果集成《近三百年思想研究》一書,該書為韋政通)第一部研究中國思想的著作,由於各種原因至今未出版,部份文章發表於《人生》和《民主評論》。

《顏李學研究》連載於《人生》第二六六期、第二六七期、第二六八期、第二六九期。 
〈戴東原思想中的一個基本觀念:『血氣心知』之解析〉,載於《民主評論》十二卷第四期,2月。

〈戴東原『訓詁明則義理明』一主斷之意義極其限制〉,載於《民主評論》十二卷第十四期,7月。
1962
在此年台灣地區興起的中西文化論戰中,後由《文星》的讀者變成了《文星》的作者,逐漸擺脫傳統主義的桎梏,開始由信仰新儒家轉向批判新儒家之路。
1963

3月24日,在日記本上這樣寫著:「今天真正想到我要與『道德理想主義』者分道揚鑣了。」

《荀子與古代哲學》成書。
1964
春,在南下的火車上巧遇印順法師。這是韋政通先生與印順法師的第四次見面,但卻是第一次單獨與印順法談話,談話達三個小時。所談內容〈我與佛學大師印順的對話〉載於《天聲雜誌》第四、五期合刊,一九七一年七月。6月,開始有計劃的閱讀朱熹的書。
1965

1月起,陸續在《文星》發表〈兩個人和兩條路─為「傳統」與「西方」之爭提供一頁歷史教訓〉、〈我看中國未來文化的一些構想〉、〈泛道德主義影響下的傳統文化〉、〈儒家道德思想的根本缺陷〉、〈民主與中國文化〉、〈科學與中國文化〉等文章,批判儒家傳統。
5月20日下午,殷海光先生因看到韋政通在《文星》雜誌上發表的批判儒家的文章,便透過王曉波邀請韋政通先生到台灣大學做演講,兩人於殷海光先生寓所(台北市溫州街)初次見面,開始了兩人四年短暫但卻相知相惜的交往。兩人經常一星期見一次,每次談約兩小時。在「白色恐怖」中建立起患難之交。「殷先生對我的影響,除了思想之外,是從他那裡認識了我自己,這一點很重要。」
暑假,從南部搬家到台北,因受「文星」發表批判儒家文章的影響,找工作不順利,失業一年。靠文星書店每月預支稿費維持生活,同時為《時與潮》半月刊寫社論。為文星書店所做預約稿因文星被迫關閉未能發表,後收入《中國哲學思想批判》一書中。

《傳統的透視》,由台北自由太平洋文化事業公司出版。此書內容多半錄自日記和讀書札記,為韋政通先生走出傳統的第一部著作。
1966

5月23日,出席由台灣大學哲學會主辦的演講,演講題目是:「儒家道德思想與自由」,殷海光先生以筆名撰文評論。(見《儒家與現代化》) 
〈我怎樣研究荀子〉,載台灣商務印書館主辦的《出版月刊》。

《荀子與古代哲學》,由台灣商務印書館出版。
1967
專心於中國哲學起源問題的探討,撰成〈從宗教看中國哲學的起源〉、〈從周易看中國哲學的起源〉兩文,後收入《中國哲學思想批判》一書。
1968

4月,殷海光先生寫信給韋政通先生,說「人海茫茫。智者沉銷,何其蒼涼!我想我是你的著作最知己的讀者,在一切的短長以外,你有頗為豐富的思想力。你可嚴重的工作二十五年。」自此,韋政通以每年的紀錄「嚴重的工作」,開始「打破學院式的僵硬界限,從人文學科到社會科學到通俗科技,都曾廣泛涉獵。」 
《中國哲學思想批判》,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 
《傳統與現代化》,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 
《中國文化概論》,由台北水牛出版社出版。此書是韋政通先生「學術通俗化」工作的第一部重要著作。

〈論中國文化的十大特徵〉,載《現代學苑》月刊,2月。
書名 出版者 出版年 館藏連結
中國哲學辭典大全 水牛 1983

本校呈韋政通先生捐贈3000餘種書籍及影音資料,

敬請點入觀看

人可以老,但是智慧不會老,而是愈『老』愈『香』

韋政通教授是當代中國最有活力的思想家之一,他的思想可以引導學術界走向民主、科學和倫理的研究方向,又與法鼓大學學院的發展緊密結合。

韋政通教授贈予法鼓大學近五千冊個人藏書及本身著作,領域涵蓋有哲學、社會學、文學等類別之中外文圖書,已分門別類歸入本館館藏中。並成立「政通書房」,希望能提供給國內外研究相關領域者使用。

Group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