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岡石窟位於山西省大同市郊15公里處,武州川峪谷北岸、雲岡村北的懸崖下。石窟群東西綿延近一公里,依地勢可以分為東部、中部與西部三大石窟群。現存大小窟龕百餘個,主要窟洞有45個。據不完全統計,尚存造像51000餘身。

雲岡石窟開創於北魏初期,此際展開的鑿窟造像活動,主要為北魏皇室貴族所贊助的大規模工程,整體擘畫規模宏大,並且在遷都洛陽(494)之前,完成了雲岡石窟大部份營造工程。然而,雲岡石窟的開窟活動,究竟肇始於北魏初期何時,學界迄今仍有幾種不同的觀點,包括1.明元帝神瑞年間(414-415),2.文成帝和平初期(460-465),3.文成帝興安二年說(453),還有4.道武帝天興說(398-403)。綜觀諸家說法與文獻史料,可以得知,道武帝和明元帝時期,即命僧人於恆安近郊武州山鑿壁為窟,或擇天然窟洞為僧院,雲岡地區開始出現了小規模的鑿窟活動。到了文成帝時期,經曇曜請命,於武州山所開鑿的曇曜五窟(今第16-20窟),則為雲岡石窟大型窟洞造像營建的開端,屬於雲岡石窟一期石窟。此外,由於當時魏都五級大寺造五像與帝室有關,學者大多認為,曇曜五窟與太祖以下的五帝相互對應,只是彼此對應關係,尚未有定論。

在北魏文成帝死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5-494)之間,則是雲岡石窟大型開鑿活動最盛行的時期,主要分佈於中部石窟,從第5窟往西,有第5、6窟、第7、8窟與第9、10窟等三組雙窟,這三組雙窟東西相鄰,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據金皇統七年(1147)《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記載推測,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第二期窟;除此之外,同樣位於中部石窟第11、12、13窟等組窟,以及東部石窟群的第1、2窟的雙窟,就窟制與造像風格而論,也是雲岡石窟二期窟。據學者研究,這些雙窟群組中,最早開鑿的應是第7、8窟,最晚的則是第5、6窟。學者也指出,雲岡石窟原為皇家出資鑿造的功德窟,如雲岡石窟一期窟,以及二期窟前期的7、8、9、10等窟,至於雲岡石窟首見,在第11窟大量出現,由僧眾信徒集資鐫建的小型龕像,則是反映了北魏佛教造像開始世俗化與大眾化的趨勢。

遷都洛陽之後,隨著政治、經濟與宗教等中心的轉移,開窟所需的人力、物力與財力的資源不再,加以周遭地區戰事漸興,雲岡石窟的營建工程漸漸停歇,隨後並終於北魏晚期的正光年間(520-525)。此際出現的中小型石窟龕像,從曇曜五窟第20窟以西的崖面,一直延續到雲岡以西30里以外的焦山南坡,儘管大型窟室減少了,卻遍佈著中小型窟龕,這些石窟不再成組,都是以單龕的形式出現;窟制日益方整,主要形制有塔形窟、三壁三龕和四壁重龕等設計;造像日益消瘦拉長,身軀扁平,是典型的「秀骨清像」造像。這批石窟龕群,鑿建於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之後(494),供養人多為平城地區的中下階層官員與僧尼百姓,反映了遷都之後的平城地區,佛教更為普遍化的現象,也顯示了造像更進一步世俗化;此外,雲岡石窟現存紀年最晚的龕像為正光五年(525),與《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也相符,因此,雲岡石窟三期窟的建造年代,應該是北魏孝文帝遷洛之後到正光年間(494-525)。

從北魏初期到正光年間,雲岡石窟的鑿造活動,幾乎涵蓋了整個北魏。爾後,歷經隋唐遼金明清等時期,雖然幾經戰亂,代代的皇室官吏僧民等等,仍然對雲岡石窟不斷進行增修與維護,使其得以保存流傳。今日,雲岡石窟的文化價值與維護成果,更是獲得了國際間的肯定,於2001年12月14日列入《世界遺產名錄》,成為人類共同的文明象徵。

此次「雲岡石窟」專題中所呈現之802張照片,分別是從林保堯教授1996年8月、2004年7月以及2007年 7月三次田野考察攝影檔案中所挑選出的,拍攝者包括林保堯以及研究生徐逸鴻,照片之著作財產權全歸林保堯教授所有。所收錄者包括外觀、第一窟、第二窟、第三窟、第四窟、第五窟、第六窟、第七窟、第八窟、第九窟、第十窟、第十一窟、第十二窟、第十三窟、第十四窟、第十五窟、第十六窟、第十七窟、第十八窟、第十九窟、第二十窟、第二十六窟、第三十五窟、第三十八窟、第三十九窟以及西部小型窟龕等主題之照片。

References: 

【圖錄】

  •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圖版篇)》,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出版:雲岡刊行會發行,1951-56。
  • 水野清一著、羽館易寫真攝影,《雲岡石佛群:東方文化研究所雲岡石窟調查概報》,東京都:朝日新聞出版社,1944。
  • 李治國主編,《中國石窟雕塑全集.第三卷:雲岡》,重慶:重慶出版社,2001。
  • 山西雲岡石窟文研所,《雲岡石窟》,北京:文物,1995。
  •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一》,東京都:平凡社,1991。
  • 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編,《中國石窟:雲岡石窟二》,東京都:平凡社,1994。
  • 木下杢太郎、木村莊八撰,《大同石佛寺》,東京都:日本美術學院,1922。

 

【專書】

  • 岡村秀典編集,《雲岡石窟:遺物篇》,東京都:朋友書店,2006。
  • 長廣敏雄,《雲岡と龍門:中國の石窟美術》,東京:中央公論美術,1964。
  • 水野清一、長廣敏雄,《雲岡石窟:西曆五世紀における中國北部佛教窟院の考古學的調查報告(本文篇)》,京都市:京都大學人文科學研究所出版:雲岡刊行會發行,1951-56。
  • 張焯、雲岡石窟文物研究所〔編〕,《雲岡石窟編年史》,北京:文物,2006。
  • 李恆成編著,《雲岡石窟與北魏時代》,太原市:山西科學技術,2006二刷。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2005年雲岡國際學術研討會論文集.研究卷》,北京:文物,2006。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百年論文選集(一)》,北京:文物,2005。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百年論文選集(二)》,北京:文物,2005。
  • 雲岡石窟文物研究院編,《雲岡石窟大事記》,北京:文物,2005。
  • 閻文儒,《雲岡石窟研究》,桂林市:廣西師範大學出版社,2003。
  • 宿白,《中國石窟寺研究》,北京:文物出版社,1996。

【學位論文】

  • 蔡宛霖,《雲岡石窟第六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2004。
  • 謝振發,《雲岡石窟第七、八窟之研究》,台北:國立台灣大學藝術史研究所碩士論文,1997。
  • 陳奕愷,《雲岡石窟造塔略析》,台北:國立藝術學院碩士論文,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