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4窟位於東部窟群最西側,與第5窟之間有一山溝之隔。1977年,雲岡石窟文物保管所在這條沖溝上修建連接橋。造像消瘦拉長的造型,衣褶下部重重疊疊,屬於雲岡石窟第三期風格,雕鑿於孝文帝太和十八年遷都洛陽(494)之後。南壁窗口上方的正光年間(520-525)〈為亡夫侍中平原太守造像記〉,是雲岡石窟北魏時期現存最晚的紀年造像記,也是第三期窟開鑿的下限。正光四年(523),柔然入侵,環繞平城地區的六鎮兵起,後三年,孝昌三年(526)朔州流民攻陷恆州。位於平城郊區的雲岡石窟,可說因此在正光年間沈寂沒落,如《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1147)所記,「驗其遺跡」、「終乎正光」。第4窟南壁還刊刻元人延祐年間(1314-1320),《一行□□人游記》的題記。 第4窟為方形平面的塔柱窟,窟中央立方柱,柱身四面皆鑿一佛二菩薩的三尊立像,壁面滿鑿未經規劃與一統的千佛或小龕,與第二期第11窟的布局相仿。中心方柱的立佛,一手作施無畏印,一手作與願印,著褒衣博帶式袈裟。脇侍菩薩一手持物上舉於胸前,一手持物垂於腿側,所著長裙下擺成翅狀散開,披帛於腹前交叉或穿環而過後上掛手腕成翅狀垂落腿側。四壁小龕的主尊有坐佛、倚坐佛和二佛,以及交腳菩薩,是雲岡石窟常見造像樣式。其中,交腳菩薩的兩旁多有思惟菩薩脇侍,則是雲岡石窟常見的彌勒造像題材。平棊格狀窟頂的中央有蓮花浮雕一朵,平棊格內雕刻有飛天、供養人像。 不同於雲岡石窟一期窟與二期窟,多為皇室貴族官宦捐資鑿建,由造像記可知,遷洛之後出現的第三期窟洞,多見平城地區的中下階層供養人。如第4窟南壁的正光年間為亡夫祈冥福的造像記,亡者官居侍中太守,是四品官。同時,該則造像記還出現了「托生淨土」之類的新要求,顯示了北魏晚期的淨土崇拜漸興。(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