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5窟位於雲岡中部石窟。從第5窟往西,5、6、7、8、9、10等三組雙窟,東西相鄰,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據金皇統七年(1147)《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記載推測,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第二期窟。其中,第6窟的佛像幾乎都換上了褒衣博帶式袈裟,呼應了孝文帝太和十年到十九年(486-495)的服制改變,營造竣工時間可能在孝文帝遷洛之前。5、6窟為一組雙窟,第5窟的佛裝也是褒衣博帶的新式袈裟,壁面卻佈滿未經統一規劃且時間前後的小窟龕,顯示第5窟沒有按原計畫完工,工程中輟的原因應與孝文帝遷洛有關。 第5窟窟前的五間四層木構建築,是清順治八年(1651)重新修建,窟旁壁面的木構遺跡,可能是遼代十寺的殘痕。外壁的山門雖然為清代重建,在其兩側還可見到北魏原作的飛天、塔與造像龕。窟形為橢圓平面穹頂,三佛造像,與曇曜五窟的18、20窟的形制布局相近。北壁主尊佛造像宏偉,高16.3米,兩腿盤坐,橫長15.7米,腳高4.65米,兩手交握,中指長2.3米,為雲岡第一大像。東壁與西壁各一脇侍立佛,高約8米,西脇佛原有後期泥裝,在1977年方才剝去,露出原雕。東壁與西壁佈滿未經規劃先後鑿造的小龕。南壁開有拱門與明窗,拱門內東西兩側有樹下坐佛。明窗與拱門之間,有上下兩層佛龕,每層八龕,上層都是圓楣龕,下層都是盝頂龕,龕像都是一手施無畏印、一手作與願印的坐佛。窟壁東西兩側有白象托塔,該塔的建築形式,是在重樓的頂端加築窣堵坡,應為當時「上累金盤下為重樓」木塔建築的仿製。此外,北壁主尊身後鑿有寬敞甬道,內壁雕刻有過去、現在與未來的三世佛造像。(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