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岡中部石窟群,從第6窟往西,5、6、7、8、9、10等等諸窟,東西相鄰,兩兩形成三組雙窟,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據金皇統七年(1147)《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碑文推測,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第二期窟,大約鑿建營造於北魏文成帝死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5-494)的這段時間。研究還指出,由造像風格看來,第7、8窟的造像仍然具有雲岡石窟一期窟曇曜五窟的宏偉體感,但是已經趨於圓潤,呈現流暢舒緩的氣息,應該是雲岡石窟二期窟最早開鑿者,推定造像年代應在北魏獻文帝天安、皇興年間(466-471),至遲不過孝文帝延興年間(471-476)。 第7窟窟前的三間三層木構建築,可能是明清時期所建,從清代以來經過多次重修和加固的維護工程。窟旁壁面的木構遺跡,可能是遼代十寺的殘痕。窟分前後室,前室作方形平面,南壁與天井已經崩毀不見,僅餘東、西與北三方垂直壁面。三面佈滿雕像和鑽鑿整齊的槽孔數列,槽孔可能也是明清搭建木造建築遺跡。東壁和西壁的下層都是供養人行列,上方壁面都是殘毀風化嚴重,西壁的上方有千佛龕遺龕,東壁的上方則有數幅浮雕遺痕,可能是本生故事圖,其中經學者辨認出一幅為「墓魄本生」。北壁中央鑿出明窗與拱門,兩側雕有數段造像。明窗兩側是立佛,下方有菩薩立像,再下方、約當於拱門上端處有多頭多臂坐像。拱門東西側壁的前端分成上下兩段,東壁是三頭四臂神和護法神,西壁則是三頭六臂和護法神。後端的重層柱和主室南壁的重層柱重合,表示重層方柱的兩面。柱門頂部中央作覆蓮一朵,周匝圍繞天人。 主室呈矩形平面,四壁的壁面上狹下寬,稍呈前傾之勢。北壁分為上下兩層龕,上層龕為五尊像龕,主尊是交腳菩薩,兩側各一身倚坐佛、半跏思惟菩薩脇侍。下層中央鑿二佛並坐龕,兩側各有立佛龕脇侍。東、西、南等三壁均分為六層,中央四層皆鑿佛龕兩鋪,大小略同,共有二十四龕,最上層都有坐佛列像七身與三角旗幟紋飾,最下層都是立像浮雕,惟今已殘破無法辨識。東西兩壁的下層四龕都表現了佛傳故事,研究指出,可辨識有西壁下層南龕「調伏火龍」的圖像。南壁下層還有維摩詰、文殊造像各一鋪。平棋窟頂由樑桁分成六個方格,樑桁交叉處浮雕蓮花一朵,樑桁都有飛天浮雕;方格內鑿三角疊澀藻井,藻井中央有覆蓮,外圍環繞天人。(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