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雲岡中部石窟群,從第5窟往西,5、6、7、8、9、10等等諸窟,東西相鄰,兩兩形成三組雙窟,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據金皇統七年(1147)《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的碑文推測,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大約鑿建營造於北魏文成帝死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5-494)的這段時間。研究還指出,考徵《金碑》與出土遺跡,第9、10窟可能即是北魏時期孝文帝寵閹鉗耳慶所開鑿,營造時間約當孝文帝太和八年到十三年(484-489)。 第10窟分前後室,都是東西深、南北淺的方形平面。前室作方形平面,南壁鑿刻八角列柱兩根,東、西與北壁為三方垂直壁面。南壁正面由二根高聳的列柱,分割成中央略大、兩邊略小的三個狹窄隔間通道;柱身雕成八角列柱,下端有動物承柱,類似造型也可見於第6窟的窟門立柱;上方壁面殘留東西走向的水平溝槽,溝槽下方鑿出七個長方形深孔,東西兩端還有較深的切線,研究指出,當初應該有木構屋簷結構,可能是遼代的十寺之一「崇福寺」。東、西與北壁三面都分上下兩層開龕,層間以蓮花紋相隔,下層龕的下方有本生因緣浮雕帶,壁面最下層已風化不可辨識。東壁和西壁的下層都是立佛龕與坐佛龕,上層都是單龕,東壁的主尊是交腳佛,西壁的主尊是交腳菩薩。北壁中央開明窗與門口,之間有須彌山一座,兩側各有阿修羅一身;拱門上方有橫柱,兩側有六角形立柱,柱面都雕滿唐草紋。北壁的東西兩半部的壁面上層都是二佛並坐龕,下層都是倚坐佛龕。在東、西、與北壁的壁面下方橫向展開的本生浮雕,殘毀風化不少處,只能辨識從東壁的「儒童本生」故事。窟頂由樑桁分為六個方格,樑桁交會處都有蓮花浮雕,南北向短桁每根都有侏儒(阿特拉斯?)共八身托柱,方格中有三角疊澀藻井、天人與飛天。 主室呈矩形平面,北壁主尊經後世改造面目全非,研究指出原應為交腳菩薩,東西兩壁有半跏思惟菩薩脇侍,南壁則是本生因緣故事浮雕。北壁中央原為交腳菩薩,造像經後代重粧,從臺座兩側至背後還設置了弧形隧道。東、西與南三壁的壁面與窟頂相接之處有三角旗幟與小坐佛列,壁面分成三層,層層有浮雕,層間以蓮花瓣或唐草紋相隔。東西兩壁的壁面中央各鑿雕一身脇侍半跏思惟菩薩,也經後代重粧,其後壁面的浮雕題材,研究指出,可確知有東壁的婦女厭欲出家緣一幅。南壁的壁面分成三大欄,中央龕明窗與拱門;東半部與西半部的壁面,除了最下層風化漫泐,其他三層都浮雕本生因緣故事共六幅。平棋窟頂由樑桁分成數個方格,方格大小不一,樑桁都有飛天浮雕;北側方格內鑿三角疊澀藻井,藻井中央有覆蓮,外圍環繞天人,南側方格內有數身多臂造像。(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