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第十四窟
第14窟與15窟位於雲岡石窟西部最高的位置,東鄰雲岡石窟二期窟的中部石窟群,西毗一期窟的曇曜五窟。雲岡中部石窟群,從第5窟往西,5、6、7、8、9、10等等諸窟,東西相鄰,兩兩形成三組雙窟,前外壁都採雙塔一碑的形制,說明了他們的時間相近。學者以為,這六窟都是孝文帝遷洛之前所規劃營造,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大約鑿建營造於北魏文成帝死後,到孝文帝太和十八年(465-494)的這段時間。除此之外,還有第11、12.、13這一組窟,也是屬於雲岡石窟二期窟;研究指出,就窟制與風格而言,可以推論這一組窟的營造年代,大約接近第9、10窟。緊鄰第14窟的第15窟,據研究指出,雖然開鑿於二期窟晚期窟之際,在孝文帝遷洛時期並未完工,而是完工於孝文帝遷洛之後,至遲應該不過正光年間(520-525),如金人曹衍〈大金西京武州山重修大石窟寺碑〉記載雲岡石窟的工程「終於正光」,屬於雲岡石窟三期窟(494-525)。 第14窟的窟室中央列有二根方形石柱,區分窟洞為前室與後室,都是東西深、南北淺的方形平面。前室東、西壁為二方垂直壁面,外壁鑿出二根列柱,分割成三個狹窄隔間通道,柱身風化漫泐,仍可見到千佛龕遺跡。第14窟的前室前壁鑿出列柱的作法,與第9、10窟的前室窟前柱相近。上方崖面鑿佈大小不一的造像龕,可見中下階官員、僧俗庶民在孝文帝遷洛之後,反映了此際平城佛教在中下階層蔓延起來。 前室的東壁與西壁都分層開龕,東壁風化漫泐嚴重,龕像多已不存,現存最上層有千佛龕環繞一坐佛龕,第二層有二佛龕,第三層為五坐佛龕,以下殘勒毀損。西壁分七層開龕,最上層與第三層都是一坐佛有二交腳菩薩脇侍,第二層與第四層則是二佛龕,每層的兩側都有漢式重層塔或是覆缽單層塔;第五層為供養人列;第六層中央與北側有小佛龕,南側浮雕維摩詰一幅;以下壁面龕像殘泐損毀。 後室的方形石柱,柱身分三層開龕,最上層為盝頂龕,中間部份是千佛龕,下層鑿造尖拱龕;研究指出,這兩根石柱與第六窟北壁大龕的龕柱相同。窟內風化殘損嚴重,北壁造像現已不存,學者研究以為,原本應為交腳菩薩像;東西兩壁原分層開龕,龕像風化漫泐,多已無法辨識。窟頂大部分已經坍崩。(編撰/范雅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