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賓陽中洞是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後深具代表性的洞窟,此窟雕造於北魏景明元年至正光四年(505-523)之間,原係北魏宣武帝為其父母孝文帝及文昭皇太后作功德所營造的賓陽三洞之一。 窟內平面作馬蹄形,高9.3、寬11.4、深9.85公尺。窟頂為穹窿形藻井,中央浮雕蓮花圖案,四周環繞供養天、伎樂天,間飾渦雲、流雲,外圍則有花朵、錢幣、鱗片、垂角帷幔等紋樣。地面則浮雕蓮花四朵,間以聯珠紋、水渦紋及水禽、游泳人物。窟內下部環西、北、南三壁鑿有倒凹字型的基壇,並依據《法華經》,在三壁雕製代表過去、現在、未來的三世佛題材。正壁是代表現在的釋迦牟尼佛為中心的五尊圓雕造像,包括二弟子迦葉、阿難、二菩薩文殊、普賢,主尊座前有護法獅子一對。南北壁各有一鋪三尊立像,主尊分別為未來佛、過去佛。窟內東壁券門兩側浮雕十神王、帝后禮佛圖、薩埵太子捨身餵虎、須大挐太子本生及維摩變等畫像。 窟口外上壁淺刻火燄紋尖形大拱,拱樑鑿作龍身,呈圓拱狀,門左右兩側各雕一石柱,通高5.2公尺,現存南側柱頭類希臘愛奧尼亞式。柱外側各有一屋脊形龕,其內雕刻金剛力士,南力士僅存殘軀,北力士較為完好。 此窟工程規模宏偉,佈局嚴整,雕刻精美,充分反應五世紀末六世紀初中國美術發展的水平。造像風格融合了鮮卑族文化及南朝漢文化,具體展現中原地區秀骨清像的時代特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