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雅之道?書院之路
法鼓大學籌備處於2011年3月29日上午於法鼓德貴學苑無盡講堂,邀請政治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政大書院客座教授季淳博士(前美國洛杉磯西方文理大學政治系教授兼系主任)蒞臨演講,主題為:「通識到博雅之路:從打敗哈佛的威廉斯文理大學談起」,介紹美國大學的書院制度與文化,以及分享目前推動政大書院的經驗。
季淳教授一開始即從大學的通識教育(General Education)與「博雅教育」(Liberal Arts Education)分別談起,尤其對美國行之有年的「博雅教育」做了重點式的分析與介紹,強調其核心價值在於培養獨立的判斷、肯定人文的價值、選擇重要的信念,以及樂於實踐之精神。
也從此分析導出季教授對大學的基本定義,亦即:「大學是教大學問,而非職業訓練所;大學要培養的人才是通才,而非專才」,通才教育著重於師生之間互相學習,專才教育則看重職業訓練和小學(經世致用之學)。並從而反思,當今台灣的教育體制,已經把大學導向「科層化」與「專業化」,對於整體人格的培養與博雅之學形成極大的落差。
季教授進而闡釋,大學的核心價值與高等教育的理想應該是全人教育(Whole Education),旨在培養學生具備「批判性」和「邏輯性」的慎思明辨能力,除了基本的常識與知識,更需要加入見識、明識以及膽識,而不僅是「識盲」的奴隸。季教授也指出,在西方文化底蘊下孕育出來的博雅教育,造就了許多文化根基深厚,且長期而言,對整個文化、社會,乃至世界影響力極大的領導者,台灣的教育應該效法的正是這樣的精神。
而這樣的精神之所以能深入影響學生,主要建立於教授們的投入與奉獻,同時與學生共同創造出獨特的學習氛圍,就如春風化雨般,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自然感受到「如清風拂面,無形無蹤,但受者自當心領神會」的境教。季教授自2010年回國推動書院教育,目標即在於將這樣的精神落實於大學校園內,因此提出「大學教育書院化」的做法。
此外,季教授也進一步闡述,以國內目前的推動狀況而言,除了書院化的內在底蘊,在逐步實踐的過程中,也加入了「書院教育主題化」的做法。季教授並以政大目前籌備的國際發展書院為例,對照美國與台灣書院制度的差異。季教授說明,美國的書院制度、博雅教育沒有設定任何主題,是幾百年來自然而然發展而成的。主題書院與西方教育渾然天成的理念相背,但對應台灣的教育現況,在台灣推動書院,反而非做不可。其主要的原因包括下列三項:
系統化:台灣的書院自2008年起,發展已逾三年,最大的問題是學生莫衷一是,不知為何而學。因此,書院主題化的目的就是要透過聚焦的方式,區隔出不同的目標與方向。明確化:對老師或學生而言,投身書院生活非常辛苦,因此設定一個主題(something hold on to)是必要的;否則長久下來,師生會不知為何而做,甚至迷失方向。主題書院:大學書院必須開枝散葉、非精英化專屬某些人,因此設定不同主題讓更多不同關懷的學生一起參與,未來也會成立更多主題書院。季教授並強調,書院的主題可視為「載具」,只要能創造一種環境,達到「個別化指導」、「廣泛而親密的互動學習」,就達到實質上的目標。台灣現今在文化、觀念、社會制度上辦書院的條件尚未完備,一開始需要因地制宜,採取與過往不同的方式進行。也許五年、十年之後,國內大學書院發展到相當程度,是不是要設定主題,就不是重要的問題了。
在台灣實施博雅教育不易立竿見影,見出成效,但只要認同其核心價值與信念,仍然要去做。季教授也期許,接受過書院教育的學子,將來學有所成,能回到書院繼續貢獻所長,也鼓勵下一代可以同樣到書院來學習,一代一代透過傳承來完成書院博雅教育的理想。
論及法鼓大學的書苑制度與想法,季教授認為法鼓大學要實施博雅教育有其得天獨厚的條件與環境,因為法鼓大學四個學院本身就是博雅的課程,亦有法鼓山園區「境教」的環境。最重要的是教職員的投入與奉獻,將法鼓大學視為一份志業,這份願心願力都不是其他學校所能展現的,因此他也期待在不久的將來,在法鼓大學教師們共同努力之下,能夠在第一座禪悅書苑的境教環境中,共同創造並達致博雅教育的核心目標。(記錄報導/黃啟豪、黃詩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