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視心態發覺模式:包容與忍讓
【5/28哲學家咖啡館記錄報導/鄭歆琍】希臘哲學家蘇格拉底曾說過,「未經檢視的人生不值得活」。然而要對繁複而時刻紛紜變動的思維與念頭進行檢視,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由法鼓大學人生學院辜老師所帶領的哲學家咖啡館,便是試著提供一個自在、被支持、相互接納的環境,讓人們得以進行理性思辯、與生命對話以及自我的檢視。
本次主題為包容與忍讓,37位參與者先清點自己參加的動機,接著便由老師向參與者簡要概述哲學家咖啡館的緣起與進行的形式。
隨後的討論從對包容與忍讓的感知和定義開啟。此次參與者以女性居多,且分享的故事與觀照,多涉及各自在婚姻與家庭生活中的情境。因此老師接著啟問:在所謂包容、忍讓中,我們是否隱含了特殊的動機和目的?有沒有可能透過這樣的方式在進行支配或操弄?有時忍讓看似為了不要衝突,以讓自己不苦惱,卻沒想到,忍讓之後變得更不快樂,所以是不是可以透過這樣的思辨,檢視出自己的動機?
談到動機、目的或企圖,往往容易讓人感覺那是負面的,老師則指出:「發現我們不是原先想的那麼單純、或不帶條件與目的,並非可恥的事,能發現目的、檢視目的,可以讓我們更清楚是否值得那麼做,並可為下一步做出更清明的判斷,也對自己的狀態更能掌握。」
之後老師拋出的另一個課題是「心態的檢視」。當我們認為自己處在忍讓、包容狀態時,心態又是什麼?有沒有可能看似委屈、忍讓的一方,其實是抱著我比你超越,所以我能如此包容你的心態?老師也邀請大家從這個可能性觀照自己的經驗。
參與者也從分享中帶出另一層面的省思:包容與忍讓有時候僅限於當事者自我的感受,對方也許完全不理解彼此之間有這樣的狀態。因此當自己覺得在溝通或互動的過程中出現了壓抑或委屈,是不是可以試著表達與調整溝通模式?在成員的分享中也發現,有時當我們重新檢視、嘗試改變彼此既有的溝通模式後,很多問題與不悅感也隨之解決、消失了。
「當我們拉筋時,往前拉到底後停一下,再往前,會發現自己的潛能,而固有的底線也會隨之消失。」活動最後,老師以繼程法師在指導禪修過程中的一段話引領大家進一步思考:包容會不會有底限,還是只有忍讓會有界線?什麼樣的狀態下讓我們包容一個人不會有界線,什麼的狀態下我們忍讓是有界線的?這樣的界線如何訂定,有沒有可能當我們選擇暫停一下,再往前看,這個底線會因此有不同的意義?很多時候我們可以嘗試跳脫既有的框架和限制,並重新回顧事件的狀態,或許會出現更多的彈性與空間。
活動最後以邀請成員分享自己參與的心得和想法作結,老師也邀請大家繼續將今日所思所想帶回生活中實踐、分享,「有時看似相對的概念,也許進入深層思維後,會發現根本不存在所謂的二元對立。」老師為今日的活動下了註解,不管是在人生的旅途中或哲學的思辯中,很多標準答案在訂定或堅持之前,可以先經過思辯與檢視,再決定要如何取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