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朝向人與環境良性循環的低碳運輸

【活動報導/黃詩婷】法鼓大學籌備處於7月20日上午,邀請胡以琴博士以「運輸部門節能減碳措施與未來挑戰」為題進行專題演講。胡博士為美國馬里蘭大學運輸工程學博士,曾任台北捷運公司總顧問多年,其豐富的工程顧問實務經驗與交通專業技術,頗受業界與相關部門倚重。

胡博士的演講,從台灣運輸部門能耗與溫室氣體排放現況說起。她以實際的數據指出,台灣能耗以石油所佔百分比最高(約50%),煤炭次之(約30%),皆屬於高碳排放的能源;運輸部門能耗則僅約13-15%,較世界平均的22%為低,尤其在高鐵通車後,能耗比例更小幅下滑。

胡博士進一步說明,就各國運輸部門減碳策略及交通管理系統而言,歐美先進國家都已發展公共運輸及智慧型運輸系統;亞洲國家方面,新加坡一直以來即實施車輛使用成長管制策略,日本則公共運輸發展、智慧型運輸系統並重,也都有顯著成效,這些都可作為台灣運輸部門在管理與發展上的重要參考指標。

這些經驗如欲落實於台灣,則可從幾個面向進行,首先是強調減少車輛之持有與使用,推廣使用大眾運輸系統與強化共乘的觀念。在智慧型運輸系統部分,台灣近年來持續推動高速公路交通控管號誌重整、電子收費減少停等延滯,以及使用LED節能號誌與照明等措施,亦有相當成效。未來可加強提倡「環保駕駛」的具體作法,如啟動後不要暖車,勤於換檔而不要讓引擎轉速過高、避免急煞車、猛起步等,皆可輕易達到「節能」效果。

而之所以以大眾運輸及共乘為要,主要考量到台灣的土地使用、能源運用等面向,都沒有依賴小汽車的條件,為使有限資源做最有效率之利用,並導向人與環境的良性循環,推動永續理念,大眾運輸都是最佳的選項。

胡博士也分享了推動台北市大眾運輸系統的成功經驗,包括大眾運輸優先的政策,並輔以公車專用道的路權分配、大眾運輸優先接駁轉運站等策略,加上捷運系統與公車路線網絡完善,悠遊卡票證整合與轉乘優惠等作為,使得大眾運輸系統使用比例於近年增加至45%。

但胡博士也說明,雖有台北市大眾運輸系統成功案例在前,仍有諸多待克服的挑戰,如大眾運輸系統投資金額龐大,需長遠完善的財務規劃與配套措施,如以當今世界趨勢來看,徵收能源稅似可減少私人運具的使用,但要改變民眾習慣與行為並不容易。而採替代能源之車輛技術未臻成熟等問題,都是往後可持續努力的方向。

演講最後,胡博士語重心長地指出,推動低碳及綠色循環社會還是得從「心」做起,呼籲民眾改變生活習慣與思維,因此當回歸「心靈環保」的理念,實踐「提昇人的品質,建設人間淨土」的宗旨,方為徹底解決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