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永續發展】從工程到生態:角度與角色的轉換

【資料提供/環境學院,彙編/黃詩婷】法鼓大學籌備處於8月22日上午,邀請美國伊利諾大學土木暨環境工程學系Professor Edwin Herricks進行專題演講,講題為「從工程到生態:角度與角色的轉換(Transition : from engineering to ecological perspective)」。

Prof. Herricks為國際知名生態工程學家,專長為生態學、溪流及溼地生物棲地復育與自然化、人類與自然系統互動之系統分析、減少對環境與生態衝擊之工程設計方法等領域。

Edwin教授首先以各種面向的環境變遷實例來檢視生態工法的趨勢與必要性,接著便談及如何有效評估何種工法合乎整體生態體系的利益。

其次,Prof. Herricks以毒物學的「dose-response curve(劑量﹘反應關係)」來闡明其評估生態系統是否健康的指標方法。同時提及,雖然利用此評估系統來檢視人類種種作為是否對生態系統造成影響,還是會發生因數據取得與訊息判斷的誤差而造成評估上的缺陷,這也是現今工程師利用已知的科學技術來設計種種人為的環境工程時,會因為對大自然潛在不可逆反應無法掌握,而出現意料之外環境後果的主因。即使「劑量﹘反應關係」的理論可以清楚點出為何以生態工程的視野來考慮取代過去傳統工程方法的必要性。

Prof. Herricks進一步說明,一個健康的環境與生態體系,指的是「預期可提供萬物永續生存條件之服務」。然而我們也都知道,服務的提供是「有限量的」。當人類使用自然資源而不自制,超過大自然可復原的範圍時,所面臨的環境災害、生命與財產上的損失,都將出現難以預料的嚴重後果。Prof. Herricks以台灣莫拉克風災和日本地震所造成之海嘯與核災為例,說明了這種發生頻率不高卻造成重大傷害的災難,正是當前所有科學家和工程師所面臨的難題。

最後Prof. Herricks語重心長地說,生態系統必須有轉換不同類型的打算,當我們考慮生態系統有其制約的條件,了解到這其中的種種因果關係,以及體認到生態系統的複雜度之後,就能從傳統的工程設計,過渡到以生態保護作為前提的生態工法。雖然,工程方法對環境轉變所帶來之影響仍需要時間的驗證,但他更深切期待能以人類與大自然互相尊重、互蒙其利的思維與行動,為環境永續發展帶來更多可喜的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