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哲學家咖啡館】探索幸福的條件

【活動報導/葉淑英】童話故事裡的結尾總是這麼寫著──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因為幸福快樂是人人嚮往,卻可能在現實人生裡失落的夢,如何才能構築出真正的幸福?籌備處選擇在民國100年的尾聲,透過12月17日舉行的第18場哲學家咖啡館,以工作坊與哲學探問的形式,展開幸福條件的對話與檢視。

 

對話從辜老師提問:「幸福的定義是什麼?」開啟,有人認為幸福是自由自在,有人認為幸福是一家團聚,有人認為是一種心靈的狀態。

 

接著老師請與會者兩兩一組透過檢視與討論,形成共同的「幸福的條件」,對談形成共識之後,再將三組合併,再次討論出共同的幸福條件,在各組的分享與對話之後,幸福的條件聚焦在經濟、健康和人際關係這三個向度上。

 

有怎樣的經濟條件才稱得上幸福?有人覺得是經濟自主,有人覺得是基本生活所需夠用,有人覺得是有地方住、有衣服穿、有東西吃。對於經濟和幸福的關係,有與會者提出了獨到的見解:錢,未來都是別人的;追來的錢,變成別人的幸福,那就會得到幸福;追來的錢,變成別人的痛苦,那就會得到痛苦。

 

在與會者的對話之後,辜老師帶領大家進一步去檢視,一個人如果基本的生活所需不夠,是否就不幸福?其他有關身體健康與人際關係亦是如此,重新檢視,在正面表列之外的,是否一定不幸福?

 

最後辜老師請參與者將前述幾個條件先放在一邊,再進一步從個人角度去思考,還有沒有其他能帶來幸福覺受的條件。在無需與他人建立共識的原則下,每個人分享了自己認定的幸福,面向便變得既寬闊又豐富,許多屬於生活細節、生命歷程的經驗,便逐一帶出。進而有參與者指出,在人生的不同階段,也會因經驗、年歲、體會而有不同的幸福感。之後辜老師透過幾位哲學家對幸福目標的分享,提供大家對幸福與否的反覆思維。

 

幸福的密碼,誰能掌握?檢視過條件,就必然體會得到嗎?內在的幸福感與外在的條件分析如何融貫,是這一場討論延續的課題,也是老師送給大家100年的心靈咖啡禮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