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漢傳佛教研究新活力


▲通過進階甄選的六組青年學者,發表「漢傳佛教青年論壇」第二階段研究成果。(王育發 攝)

漢傳佛教研究新活力

「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第二階段論文發表
移地研究成果呈現


▲青年論壇現場聽眾熱烈提問。 (王育發 攝)
【邱惠敏/金山報導】由中華佛學研究所主辦,法鼓文理學院、聖嚴教育基金會協辦的「二○一六年漢傳佛教青年學者論壇」,九月九、十日於法鼓山園區國際會議廳進行第二階段論文成果發表,來自臺灣、新加坡、日本、德國、中國大陸等地青年學者齊聚,由各領域前輩及菁英學者主持及講評,展開跨學科、跨世代的經驗傳承與交流。

開幕典禮上,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說明漢傳佛教具有包容、接納、適應等特色,因此創辦人聖嚴師父對於漢傳佛教的未來深具信心,鼓勵青年學者深入佛學研究,護持正法。

中華佛研所所長果鏡法師表示,發表論文的六組海內外青年學者,都是通過第一階段審核的菁英,希望青年學者們累積紮實的學術根柢,奠定發揚漢傳佛教的基礎。法鼓文理學院校長惠敏法師幽默地表示,學術研究條件需要「福祿壽」,提醒青年學者重視身心健康、終身學習。

通過進階甄選的六組青年學者,在獲得移地研究補助後,於今年進行田野調查、文獻蒐集。臺大歷史研究所李志鴻說,中華佛研所提供的師資,對於團隊實地研究十分有助益。研究吉藏大師弘法路徑的華梵大學余淑芳表示,移地研究讓她得以身處祖師弘法的空間,更能體會祖師的悲願。

這次論壇共發表論文二十一篇,主題含括漢地禪修的文本實踐、日唐漢傳佛教文化交流、民間佛教與女性文化等,契合論壇強調「新文獻、新視野、新方法」的研究精神。其中,來自香港、新加坡的賀晏然、蘇芸若、徐郁縈,三人組成的團隊分別從文學書寫、寶卷宣講、雲南劍川白族女性的誦經等,探討女性在宗教活動上扮演的角色與地位,除了聽眾熱烈提問,宗教與性別研究評論人李玉珍也加以肯定,並建議研究者補強佛教文獻的引用,以及自身的佛學涵養。

論壇委員廖肇亨欣喜表示,此次參與的青年學者,都是一流學府的博士生或研究員,更要善用己身優勢,進行更多研究交流。首次參與的臺灣佛教史學者闞正宗,向與會者說明臺灣佛教因歷史、地理、民俗等時空因素,十分值得深入研究,鼓勵青年學者下次論壇也能提出相關研究主題。此次論文發表經修改後,預計今年底提交正式論文,並將集結成論文集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