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終身學習菩薩行】反思疫情從「心」平衡世界

法鼓山創辦人 聖嚴法師致力將佛法轉化為對當代課題的反思和提醒,面對新冠肺炎疫情衝擊,人們如何從佛法的教育和關懷,從「心」平衡這個世界?

7/25法鼓文理學院於臺中寶雲寺舉辦「終身學習菩薩行」工作坊,由人文社會學群長陳定銘教授與碩士學程、佛教學系等師長,和全臺各地72位學員從四種環保的對話,探索疫情下的種種反思與關懷,展開一趟菩薩行的無限學習。

「新冠疫情反思與關懷」對談,由生命教育學程主任楊蓓主持,學群長陳定銘、社會企業與創新學程主任葉玲玲、心靈環保中心主任黃信勳,以及法鼓山慈善基金會祕書長常順法師四位擔任與談,分別從環境與歷史、醫療、全球經濟、宗教關懷等角度,帶領眾人去看這場影響全球的疫情。

「疫情讓全世界經歷一場人性、社會、環境、醫療、衛生、經濟等的創新改變。」陳定銘表示,處身多變的當代,信仰宗教、求助哲學、期待科學、倡導文化藝術、提倡教育,這些都是安心之道。就經濟方面來看,疫情讓人們感受到經濟主體需朝「利它共善」發展,將價值觀轉化成共利、共用、共榮的向善經濟,企業家發揮使命來承擔,共同營造「心」企業。

葉玲玲則從醫療衛生的觀點表示,除了努力照顧好自己,提昇免疫力,同時也要讓自己的心理保持健康,「用聖嚴法師的『四它』來面對,在疫情期間練習超越自己。」就像平常看待事情一樣,用正確的知識和觀念去面對、處理,盡力就好。

黃信勳表示,從環境及歷史的視角來看,人類不斷入侵自然界,加上全球化的關係,讓疫情迅速傳播各地。「1492年哥倫布登上美洲,開啟了新舊世界生命型態的交流。從『生物學的交換』中可發現,病毒並不想殺死宿敵,而是希望共存。」這次新冠病毒的衝擊,人類不是受害者,當我們省思人和自然界的關係,更可看出何者該做,何者不該做。

常順法師則說明疫情期間,法鼓山展開各項安心的行動,包括:在網路平台設安心專區、舉辦線上法會及課程、「大悲心LINE起來」手機持咒、持續大事關懷、地區安心服務、布口罩製作等等,引導社會大眾安身安心。

工作坊除了對談,大願校史館主任辜琮瑜繼以「三生有幸、四生安樂」為題,分享人文社會群將「三生」──生命、生產、生活,開展出「四生」──「生命教育心學習」、「社會企業心經濟」、「環境發展心生態」、「社區再造心生活」四個碩士學位學程,內修外化,培育學生活出更有意義價值的生命。

佛教學系系主任鄧偉仁並分享「西行求學與法鼓佛教學系」,同時介紹佛教學系不僅承擔「培養國際佛學研究人才」的重任,也與人文社會學群結合,學習並實踐 聖嚴法師的大願。甫從文理學院畢業的常持法師,分享兩年半的書苑生活學習,扮演法師、學生、同學、學長等不同角色,在所有的生命關係中,學習重新認識自己、提昇自己。

現場學員提問討論、交流分享踴躍。遠從宜蘭來的學員林麗卿表示,已在文理學院修讀三學期的學分班,從鄧偉仁老師的課程中,感受到佛法是淺顯易懂、入世的,參與學術論壇後,更帶她打開國際視野,了解佛法可與世界接軌。來自臺北的學員杜明月,原想過著享受人生的退休生活,上了課程後,感受自己在改變,回想一生為了什麼而忙?「我現在希望學習佛法,內化後並身體力行。」

法鼓文理學院人文社會學群碩士學分班,今年持續在臺北、臺中兩地開班招生,歡迎有興趣的民眾於9/4前報名,相關課程及報名資訊,請上網查詢:https://www.dila.edu.tw/node/13589

報導原文,詳:法鼓山全球資訊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