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活動/專案
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社會企業與創新
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社會企業與創新
掌握社會脈動,以「社會企業與創新」為主題,法鼓文理學院於3日上午9點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與北京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共同舉辦更新校名後首場研討會;4日則至法鼓山園區進行兩場工作坊。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開幕式以「感恩、感動、歡喜」,分享法鼓山多年來推動「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研討會」的發展歷程。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表示,當1999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法鼓文理學院前身)辦理學術會議時,創辦人 聖嚴法師即提出以「人文關懷」、「社會實踐」為關鍵詞,從此也成為此一學術研討系列的命題。而首屆以「人的素質」作主題時,引起廣泛報導使人記憶深刻;隨後2000年「新時代的家庭倫理,尊重與關懷」、2001年「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種種前瞻性的理念推動,至今仍為目前社會所關切。
方丈和尚也表達,經過20多年努力,法鼓文理學院在招生前辦理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研討會,正是因緣具足、應機說法,提醒辦學的初發心。而該校於2010年起以社會企業為主軸,籌設「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在政府提出2014為「社會企業元年」的時刻,也再次展現掌握社會脈動的特點;希望藉由跨領域資源的整合,回應社會議題、改善生活環境品質,進而達到提昇人的品質,落實對社會整體的關懷。
「企業和社會是站在對立面嗎?」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在主題演講中認為,企業經營者、投資者並非唯利是圖,因此他建議「直接訴之於投資者支持社會企業」、「經由創新化解企業生存與社會責任間的衝突」。而同時具有企業家的身分,大陸華民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盧德之則強調「讓資本走向共享」,使資本創造的財富為多數人服務,並提出「家族基金會」等多種現代慈善的創新模式。
包括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在內等企業代表,以及來自兩岸三地的學者把握難得齊聚、共同研討「社會企業」發展的交流契機,讓會場討論相當踴躍。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也在場分享政府在社企元年「調法規、建平台、籌資金、倡育成」等等新作為,並與許士軍教授等學界人士,深刻期許明年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能夠培育協助社會企業開創新境界、新機制的青年人才。
此次研討會分則就「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與「跨域治理」三大主題舉行分組討論,計有12篇論文發表;最後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江明修教授主持之綜合論壇中,結束第一天的會議。研討會第二日移師至法鼓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分以「宗教與慈善事業工作坊」與「社會企業與創新工作坊」,邀請學術界與實務界人士進行實務經驗之分享與交流。
一、主辦單位:法鼓文理學院 北京清華大學非政府管理研究所
二、合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三、協辦單位:政治大學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 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 白茂榮社區教育基金會
四、會議時間:2014年10月3日至4日
佛陀智慧‧藝術再現─佛教藝術圖像數位典藏專案計畫I
計畫緣起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2000年起,陸續推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並廣徵學術機構共同參與新計畫項目的開發,因此近年來興起各類型之數位典藏與開發應用研究的風潮。反觀擁有相當豐富文化資產的「佛教藝術」,相關主題之數位典藏計畫卻為數甚少。有鑑於法鼓大學之籌設,研擬申請「佛教與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及「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之設立,藉此機會開創全球第一個以佛教藝術圖像為專題的線上資料庫。
過去多年以來,法鼓山推展「中華電子佛典」的成就,倍受海內外學界的肯定,在現有實力堅強的資訊科學與數位典藏的專業基礎上,得以延伸發展為「法鼓電子圖典」之計畫,並將之列為「佛教與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及「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常態性的重點工作任務與編組。透過當今數位典藏的模式,建置佛教藝術圖像線上資料庫,再以友善的人機介面及互動性強的主題網站之展示設計,開放各界利用網際網路檢索、查詢相關資料,提供教學研究及線上學習之使用。
此項成果除了可視為本校對外招生與學術交流的重要號召以外,更重要的是促使國內乃至全球各地佛教藝術研究學門具備更為穩固的根基,對於學術成就的深化、應用與創新,均具高度指標性與前瞻性的意義。
藏品來源
佛教考古出土的相關文物與建築遺跡,分佈亞州各國,如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斯里蘭卡、柬普寨、泰國等,相關文物的典藏,更是遍及全球各地公私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而本案首批預定徵集之圖照來源,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近十年來,利用寒暑假帶領系所師生進行田野調查實習,過程中拍攝大量的珍貴佛教藝術圖像,地點包括中國、印度、東南亞等各地知名的佛教石窟、寺院遺址,以及重要佛教藝術典藏的博物館。
除了林保堯教授提供十餘年珍貴的佛教藝術田野調查照片,作為資料庫建置的基石以外,本校亦將在教學研究中規劃師生海內外田野調查的實習課程,一方面厚實系所師生的研究實力,一方面也得以長期持續地擴增資料庫圖照的典藏範圍與數量。透過這項基礎建設,未來將得與世界各地之研究單位與公私立博物館,進行數位資源的交換與共享,吸引更多人才投入佛教藝術領域的研究。
圖1 法鼓電子圖典主題規畫及應用範籌
典藏架構
佛教藝術文物照片蒐集範圍甚廣,基於本校教學規劃核心以及上述田野調查成果之基礎,「法鼓電子圖典」擬制定如下之主題範圍(圖1)及執行優先順序。
◎漢傳佛教
漢傳佛教研究與推展是本校創校宗旨之一,是故列為本案最優先之執行重點項目,其涵蓋範圍包括大陸地區及台灣地區。關於大陸地區之相關電子圖照,林保堯教授應允提供多年來之田野調查成果,是故僅需進行後續圖檔整理、數位化及後設資料詮釋(Metadata)之分析。惟未來之工作重點之一,將拓展至台灣地區佛教藝術的田野調查上。
◎南亞佛教
南亞地區以印度及斯里蘭卡為主,關於該項之電子圖照之來源,除來自林保堯教授的提供,尚有陳奕愷老師的輔助來源,是故本項目之實際田野工作可暫緩,得全力進行後圖檔整理、數位化及後設資料詮釋(Metadata)之分析工作。
◎南傳佛教
南傳佛教是以東南亞各國為主,除印尼、柬埔寨吳哥窟可由林保堯教授提供圖照資料之外,其餘各國之重要文化遺址尚待田野採集,故視前述工作暨未來在經費許可下,列為下一階段之任務工作。
◎其他
除前述主題範籌之外,尚有韓國與日本等地之重要圖典蒐集,但仍視前述工作暨未來在經費許可下,或特殊專案計畫需求,列為下一階段之任務工作。
執行要項
「法鼓電子圖典」計畫之工作執行重點,包括「圖照選件及清冊建檔」、「圖照數位化處理」、「後設資料(Metadata)分析」、「資料庫系統建置」、「後設資料表單著錄」、「主題展示與網站架設」等項目,以下簡要分述之:
◎圖照選件及清冊建檔
現階段「法鼓電子圖典」典藏品主要源自林保堯教授在大陸、南亞、東南亞等地所拍攝佛教考古遺址及文物等圖照,數量將近三萬九千件。首要工作必需進行典藏品的選件作業,並依遺址作主題分類,並製作典藏編號及藏品造冊。
◎圖照數位化處理
目前典藏標的物之媒材主要分為兩類,一為數位影像檔,一為非數位影像檔,兩者之作業程序大不相同。以數位相機拍攝之數位影像檔,必須先經過典藏品分類及選件整理後,進行原始圖檔之光碟燒錄備份及光碟清冊製作,作為庫藏以及後續數位化處理之用。此類檔案雖然無需透過光學掃描進行影像數位化,但仍需檢視每張圖檔之光線、色彩、角度是否需作調整,因此影像檔的檢查與修圖作業,是此類檔案必要的工作程序。非數位影像檔之典藏品,須依底片、幻燈片或紙本照片進行掃描,在此之前必須先制定原始數位檔案之規格,掃描後燒錄原始圖檔之備份光碟,並製作光碟清冊。
◎後設資料(Metadata)分析
為了「法鼓電子圖典」資料庫系統之建置,首要工作必須針對佛教藝術此項學門進行後設資料(Metadata)之分析,意即典藏品資訊及系統操作功能所需元素(Element)及元素結構之制訂。此項工作可參考目前國際上考古、視覺藝術、博物館等相關主題及一般性之後設資料標準(Metadata Standard),簡列如下:
- Categories for the Description of Works of Art (CDWA)
- The Core Categories for Visual Resources (VRA Core)
- CIDOC Conceptual Reference Model (CIDOC CRM)
- Monument Inventory Data Standard (MIDAS)
- DublinCore(DC)
與國際後設資料標準的對應的重要性在於,便於未來與其他國內外典藏單位或公眾資訊系統進行資料交換,達成資料庫與國際接軌的目標。
此項工作之開展得利用中央研究院後設資料工作組規劃之後設資料作業模式進行,撰寫以佛教藝術圖照之主題的後設資料規格需求書,並製作系統著錄規範,以利資訊工程人員進行系統程式的開發。
◎資料庫系統建置
數位典藏工作團隊的組成,除了佛教藝術史學科內容的研究人員之外,也仰賴資訊工程人員的投入。「法鼓電子圖典」資料庫系統程式的開發,得在法鼓大學正式創設後,邀請校內資訊工程相關系所或師資共同參與合作。其重要工作內容除了依據「後設資料規格需求書」設計系統程式,同時也必需進行資料著錄與檢索介面的網頁設計,系統雛型完成後,更須著重在系統的測試工作,挑選資料內涵差異較大的藏品,填入資料庫著錄表單中,藉以發現系統運作之問題,以利資料庫系統設計之修正,讓資料庫得以發揮最精確、最有效率的建檔與檢索功效。
◎後設資料表單著錄
在資料庫系統建置完成後,「法鼓電子圖典」後設資料表單著錄的工作,是資料庫建置最重要的工作。為求數位圖照典藏的使用價值,每一張圖照資料欄位的填寫與圖說撰寫,務必追求確實與無誤,這項工作仰賴大量佛教藝術史研究人力的投入。此項工作可由本校佛教藝術碩士學位學程中的師資與研究生所組成的工作團隊來執行。對研究佛教藝術史的學生而言,佛教考古文物圖照的分析與撰述,無疑也是一項重要的學術訓練。
◎主題展示與網站架設
這項工作是將本案圖照之數位典藏,落實在網際網路的實際應用上,一方面根據圖照的Metadata系統,撰寫佛教藝術的專題企劃腳本,規劃設計成具有實用互動式、教學性的數位博物館;另一方面也將人性化的介面操作模式與網頁美術設計作完美的結合,充分發揮數位學習與視覺藝術的最高創意,在呈現珍貴典藏資料的同時,也藉此充份展示科技藝術的美感和品味。
典藏主題
由於佛教藝術文物照片蒐集範圍甚廣,基於本校教學規劃核心以及田野調查成果之基礎,本階段「法鼓電子圖典」將以大陸地區漢傳佛教石窟考古遺址為優先執行項目。本年度將以林保堯教授所收藏之「龍門石窟」圖照為典藏標的,進行其圖照整理、選件、資料欄位填寫、圖說撰文、圖檔影像處理以及DSpace資料庫建檔等工作。
舉世聞名的漢傳佛教文化資產「龍門石窟」,位於河南洛陽南方二十五里,與甘肅敦煌「莫高窟」、山西大同「雲岡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刻藝術寶庫。大大小小洞窟如蜂房般密佈在伊水兩岸山壁上,西山為龍門山,東山為香山,南北長達綿延約一公里,古稱「伊闕」。因其地處九朝帝都洛陽,故又名「龍門」。隨著北魏孝文帝遷都洛陽(494),位在洛陽南郊的龍門,也在此前後出現佛龕的開鑿。往後近三百年間造像活動持續不斷,直到唐代中期安史之亂(763)後才逐漸衰微。現存大小龕窟兩千一百餘個,其數量居全中國之冠,造像高峰期分別在北魏以及唐代兩朝。主要的石窟群多集中在西山岩壁上,其中最具代表性的魏窟包括古陽洞、賓陽中洞、蓮花洞、皇甫公窟、魏字洞、普泰洞、火燒洞、慈香窑、路洞等,最具代表性的唐窟則有潛溪寺、賓陽南、北洞、奉先寺、淨土堂、龍花寺、極南洞等。2000年11月,已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期程:2007/11/1~2008/4/30
主題:龍門石窟
佛陀智慧‧藝術再現─佛教藝術圖照數位典藏專案計畫III
專案主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89年起,陸續推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廣徵學術機構共同參與,由此蘊生各類文史、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數位典藏及開發應用研究專案,成果斐然。反觀海內外文化資產豐富的「佛教藝術」,相關主題之數位典藏計畫為數甚少。作為以傳承「漢傳佛教」為創校宗旨,開發以佛教藝術圖像為專題的線上資料庫,作為研究、教學資源,更是責無旁貸。
印度佛教藝術為漢傳佛教藝術的源頭,相關田野圖照亦是研究佛教藝術史相當重要的基礎研究材料。因此繼「龍門石窟」及「雲岡石窟」圖照進行DSpace建檔後,本專案將以攝影師黃華安先生受邀參與「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所拍攝之印度田野圖照為典藏標的,作為未來本校重要的教學與研究資源。
專案內容
為佛教藝術田野圖照之採集以及藝術志工培訓之目的,於2009年1月9至23日舉辦「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活動。此行主要參訪地點如下表,攝影師黃華安先生所拍攝數位圖照RAW檔約兩萬餘件。
參訪地點 | 性質 |
---|---|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 佛教遺址 |
可內里石窟(Kanheri Caves) | |
卡爾利石窟(Karli Caves) | |
貝德薩石窟(Bedsa Caves) | |
巴賈石窟(Bhaja Caves) | |
般圖里那石窟(Pandulena Caves, Nasik) | |
奧蘭加巴德石窟(Aurangabad Caves) | |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 |
愛羅拉石窟(Ellora Caves) | 佛教、印度教、耆那教遺址 |
象島石窟(Elephanta Caves) | 印度教遺址 |
卡朱拉霍神廟(Khajuraho Temples) | |
PataleshwarCave | |
秣菟羅政府博物館(Government Museum, Mathura) | 博物館 |
威爾斯王子博物館(Prince of Wales Museum) | |
德里國家博物館(National Museum Institute, New Delhi) | |
歐察古堡(Jahangiri Mahal in Orchha) | 蒙兀兒王朝遺址 |
泰姬瑪哈陵(Taj Mahal) | |
古達明納塔建築群(Qutb Minar and its Monument) | |
ShanwarPalace |
為了能夠對這批珍貴的圖照進行數位典藏作業,規劃「印度石窟藝術篇」,每年度進行不同主題的建檔工作。本年度將以「山奇佛塔」(Sanchi Stupa)以及「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兩個重要的佛教遺址的圖照為典藏標的,預計本年度完成1,050件圖照建檔。兩大主題簡介如下: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山奇佛塔遺址位於印度中央邦(Madhya Pradesh),1989年已為世界教科文組織(UNESCO)列入世界文化遺產。此遺址具備僧院、寺廟及佛塔等建築,為印度境內少數維護相當完整的早期佛教遺址。其始建於阿育王時期(西元前三世紀左右),持續擴建直至十二世紀左右。本次田野圖照資料以山奇建築遺址中的三座佛塔為主。第一大塔四座塔門上有豐富生動的佛教本生故事、佛傳主題等浮雕。第二塔四周遺存88根欄楯立柱,其上存有精美的圓形和半圓形雕刻。第三塔則殘存南塔門雕刻飾板與部份塔基欄楯立柱雕刻。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佛教美術全盛時期的重要佛教遺址阿旃陀石窟,是同時具備佛塔、支提、僧院、佛像和壁畫的瑰麗寶庫,已於1983年為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納入世界文化遺產之列。此遺址位於印度馬哈拉施特拉邦奧蘭加巴德(Aurangabad)北方106公里處,在達布蒂河(Tapty River)支流彎曲處的丘陵懸崖河岸邊。石窟群沿著整個河谷地形開鑿,由東至西的方向依序編號,包括未完成的石窟共30座,規模不一。由於此處為笈多王朝時期的佛教聖地,挖鑿時間橫跨西元一至七世紀,歷經七百多年佛教中落後才停滯興造活動,一度為叢林遮蔽,直到1819年被狩獵的英國士兵無意間發現,才得以重見天日,是印度目前數量最大、保存最好的佛教石窟群和壁畫遺跡。
期程:2009/10~迄今
主題:印度石窟藝術篇(1)
- 山奇佛塔(Sanchi Stupa)
- 阿旃陀石窟(Ajanta Caves)
佛陀智慧‧藝術再現─佛教藝術圖照數位典藏專案計畫II
專案主旨
行政院國家科學委員會自89年起,陸續推出「國家型數位典藏計畫」,廣徵學術機構共同參與,由此蘊生各類文史、藝術、自然科學等領域的數位典藏及開發應用研究專案,成果斐然。反觀海內外文化資產豐富的「佛教藝術」,相關主題之數位典藏計畫為數甚少。作為以傳承「漢傳佛教」為創校宗旨,開發以佛教藝術圖像為專題的線上資料庫,作為研究、教學資源,更是責無旁貸。
多年來法鼓山推展「中華電子佛典」(CBETA)之成就,倍受國內外學界的肯定,在現有資訊科學與數位典藏的專業基礎上,得以延展為以佛教藝術為主題的「法鼓電子圖典」之計畫,並將之列為「佛教與藝術碩士學位學程」及「藝術與文化研究中心」常態性的工作任務。透過資料庫系統之開發,輔以友善的人機介面及互動性強的網頁展示設計,開放各界線上檢索、瀏覽與學習。此項成果除了是本校對外招生與學術交流的重要號召,更得以為佛教藝術研究學門建構更穩固的根基,對學術成就的深化、應用與創新,具有高度指標性與前瞻性的意義。
專案內容
佛教考古出土之相關文物與建築遺跡,分佈亞州各國,如中國、印度、日本、韓國、斯里蘭卡、柬普寨、泰國等,相關文物典藏遍及全球公私立博物館及研究機構。而本案首批預定徵集之圖照來源,為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林保堯教授近十年來,利用寒暑假帶領系所師生進行田野調查實習所拍攝之的珍貴佛教藝術圖像。
由於佛教藝術文物照片蒐集範圍甚廣,基於本校教學規劃核心以及田野調查成果之基礎,現階段「法鼓電子圖典」將以大陸地區漢傳佛教石窟考古遺址為優先執行項目。繼95年12月至2007年4月,法鼓人文社會學院委託致理技術學院執行之「佛教藝術研究所網站製作計畫」中,完成林保堯教授收藏「龍門石窟」田野照片(共603張)之圖說撰稿工作,本專案將規劃中國大陸地區之「雲岡石窟」為主題,進行其圖照整理、選件、資料欄位填寫、圖說撰文、圖檔處理以及DSpace資料庫建檔等工作。
雲岡石窟位于中國山西省大同市武周山南麓,始鑿于北魏興安二年(453),大部分完成于北魏遷都洛陽之前(494)。石窟依山而鑿,東西綿亙約一公里,氣勢恢弘,內容豐富。現存主要洞窟45個,大小窟龕252個,石雕造像51000餘軀。此石窟造像充份反映出印度及中亞佛教藝術在中國逐漸世俗化、民族化的過程。多種佛教造像風格在此相互消融與轉化,形成所謂的“雲岡樣式”,並影響北魏時期全國各地的造像,與敦煌莫高窟、洛陽龍門石窟並稱中國三大石窟群,堪稱公元5世紀中國石刻藝術之冠,素有中國古代雕刻藝術寶庫之美譽。
期程:2008/10/1~2009/7/31
主題:雲岡石窟
「以形寫神—人物攝影藝術」師生成果展
展覽名稱:「以形寫神-人物攝影藝術」師生成果展
指導老師:黃華安老師
展出地點:法鼓德貴學苑913學習區(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9樓)
展出時間:2009年7月20日~9月30日週一至五上午九點至下午五點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
活動網址:http://dduart.blogspot.com
洽詢電話:(02)2191-1011轉8012
時間:2009/7/20~9/30週一至五9:00-17:00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913學習區
2009「發現印度」佛教石窟藝術行旅經驗分享會
活動日期:2009年4月11日(六)下午3:00-5:00
活動地點:法鼓德貴學苑715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演講題目:印度之行.石窟之美/ 林保堯(臺北藝術大學美術史研究所教授)
佛教與石窟藝術/ 陳政峯(法鼓大學藝術志工)
堆砌、開挖與造型/ 李瑞欽(法鼓大學藝術志工)
印度聖域‧內在聖域/ 莊淑惠(法鼓大學藝術志工)
參加辦法:免費參加,對象不拘,自由入場 (座位有限,請儘早入座,以免向隅)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學院
對此活動如有任何問題,歡迎來電02-2311-1105轉8012洽陳小姐,或email至 soa@ddc.edu.tw
活動最新訊息,請隨時參考下列網站
法鼓大學籌備處網站 http://www.ddc.edu.tw
藝術學院部落格 http://dduart.blogspot.com
日期:2009/4/11(六)3:00-5:oopm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715講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