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學術活動/專案

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社會企業與創新

2014法鼓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學術研討會--社會企業與創新

掌握社會脈動,以「社會企業與創新」為主題,法鼓文理學院於3日上午9點在國家圖書館國際會議廳,與北京清華大學NGO研究所共同舉辦更新校名後首場研討會;4日則至法鼓山園區進行兩場工作坊。法鼓山方丈和尚果東法師在開幕式以「感恩、感動、歡喜」,分享法鼓山多年來推動「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系列研討會」的發展歷程。

方丈和尚果東法師表示,當1999年法鼓人文社會學院籌備處(法鼓文理學院前身)辦理學術會議時,創辦人  聖嚴法師即提出以「人文關懷」、「社會實踐」為關鍵詞,從此也成為此一學術研討系列的命題。而首屆以「人的素質」作主題時,引起廣泛報導使人記憶深刻;隨後2000年「新時代的家庭倫理,尊重與關懷」、2001年「科技發展與人文關懷」,種種前瞻性的理念推動,至今仍為目前社會所關切。

方丈和尚也表達,經過20多年努力,法鼓文理學院在招生前辦理人文關懷與社會實踐研討會,正是因緣具足、應機說法,提醒辦學的初發心。而該校於2010年起以社會企業為主軸,籌設「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在政府提出2014為「社會企業元年」的時刻,也再次展現掌握社會脈動的特點;希望藉由跨領域資源的整合,回應社會議題、改善生活環境品質,進而達到提昇人的品質,落實對社會整體的關懷。

「企業和社會是站在對立面嗎?」逢甲大學人言講座教授許士軍在主題演講中認為,企業經營者、投資者並非唯利是圖,因此他建議「直接訴之於投資者支持社會企業」、「經由創新化解企業生存與社會責任間的衝突」。而同時具有企業家的身分,大陸華民慈善基金會董事長盧德之則強調「讓資本走向共享」,使資本創造的財富為多數人服務,並提出「家族基金會」等多種現代慈善的創新模式。

包括台北富邦銀行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在內等企業代表,以及來自兩岸三地的學者把握難得齊聚、共同研討「社會企業」發展的交流契機,讓會場討論相當踴躍。行政院政務委員馮燕也在場分享政府在社企元年「調法規、建平台、籌資金、倡育成」等等新作為,並與許士軍教授等學界人士,深刻期許明年法鼓文理學院「社會企業與創新」碩士學位學程,能夠培育協助社會企業開創新境界、新機制的青年人才。

此次研討會分則就「社會企業」、「社會創新」與「跨域治理」三大主題舉行分組討論,計有12篇論文發表;最後在政治大學公共行政系江明修教授主持之綜合論壇中,結束第一天的會議。研討會第二日移師至法鼓山法鼓山世界佛教教育園區,分以「宗教與慈善事業工作坊」與「社會企業與創新工作坊」,邀請學術界與實務界人士進行實務經驗之分享與交流。

一、主辦單位:法鼓文理學院 北京清華大學非政府管理研究所

二、合辦單位:國家圖書館

三、協辦單位:政治大學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 中央大學客家語文暨社會科學系 廣州中山大學中國公益慈善研究院 香港中文大學公民社會研究中心 白茂榮社區教育基金會

四、會議時間:2014年10月3日至4日

2011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參訪暨論壇

2011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參訪暨論壇

        自2007年「亞太非營利部門國際學術研討會」、2008年「兩岸NGO高階人才的參與培訓」、2010「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以來,兩岸NGO互動更加緊密,各項專業交流活動亦日趨頻繁。為持續促進兩岸公益團體之經驗交流與知識分,政治大學社科院公民社會暨地方治理研究中心、法鼓大學籌備處、至善社會福利基金會、第三部門教育基金會、台灣公益CEO協會,將於2011年6月11日至6月15日(共五日),舉辦「2011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與參訪計畫」,透過深入對話與單位參訪,分享彼此在組織合作、公民社會發展與人才發展等經驗;並於6月12日進行「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希冀期藉由論壇討論,拓展兩岸NGO視野、提升專業知能。此外,亦就大中華地區NGO事務的願景與合作可能性,共同集思廣益,且為兩岸公益組織的整體發展帶來新契機。

目標:

(一)提升兩岸NGO人才視野及專業能力

(二)學習兩岸NGO與公民社會之發展經驗

(三)建構兩岸NGO合作夥伴關係與合作機制

(四)建立兩岸NGO長期合作平台

(五)形成NGO人才培育與交流之具體策略

活動內容/日期:

(一)兩岸NGO實務暨人才發展論壇:2011年6月12日

(二)台灣NGO機構參訪與交流:2011年6月11日至15日

論壇日期:2011年6月12日(日)

淡水區域日式木造建築整合再造計畫案-技術傳習交流案

◎平台會議與課程整體架構規劃 

 

整體架構

 

本計畫之目的在於透過「學習」、「討論」、「記錄」,以技術觀點對整體淡水區域的日式木造建築重新詮述。

「學習」、「討論」、「記錄」為本計畫執行內容之三大主軸。「學習」是以課程方式呈現,包括對日式木造建築的認知比較、基礎理論及技術傳承。「討論」以會議方式呈現,「記錄」則利用影音紀錄。

 

 

平台會議

 

有關「討論」部分之平台會議採公開參與方式,目的在於以修復技術的觀點,探討淡水地區日式木造建築保存的可能性及,保存的意義。

會議之舉辦共2場次,預定主題分別為「從日本棟樑匠師的觀點看淡水區域日式木造建築修復的可能-從技術之觀點-」,及「以開放參與的模式整合淡水區域日式木造建築重建的機會與條件-從一滴水紀念館經驗出發-」。預定主持人及與談人、議程如下表:

 

◎課程安排及師資

 

課程安排

 

有關「學習」部分之課程安排共九科目,包含:對日式木造建築的認知及比較、基礎理論及技術傳承等三大部分。科目內容如下表:

 

課程內容

 

  

 

 

師資簡介

 

邱明民 博士

  • 日本國立神戶大學 自然科學研究所 博士(專攻:區域空間創生)
  • 一滴水紀念館-日本古民家移築台灣負責人
  • 法鼓大學籌備處 藝術與文化學院 研究員

 

齊藤賢次  棟樑

  • 一滴水紀念館主導匠師(大工經歷35年)

 

林茂馨  老師

  • 淡水文化資產資深導覽員
  • 中華民國區域產業經濟振興協會理事長(2004年迄今)
  • 台北社區大學自然資源調查業師(2000年迄今)
  • 台北線關渡生態解說的講師(2000年迄今)
  • 賞鳥協會的業師(2000年迄今)
  • 全國生態工法博覽會總幹事(2003)
  • 第一屆關渡國際賞鳥博覽會執行長(1999)

 

楊三二  匠師

  • 一冊木造  負責人
  • 專研日本阪神大地震木屋營建規範
  • 百年「孝親生態木屋」起造人
  • 工研院建材實驗室木榫 設計人
  • 枋寮鄉生活促進會理事

 

 曾建軍  匠師

  • 古民家移築苦力群 木匠志工組長
  • 一滴水紀念館古宅移築重建執行監造(2009)
  • 文化資產保存經理人培訓合格
  • 行政院勞委會多元就業方案甲等單位專案經理人
  • 榮獲總統府第二屆教育百人獎(2006)

指導單位:台北縣立淡水古蹟博物館

執行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藝術與文化學院

執行日期:2010年9月1日至11月30日

日本古民家移築台灣的故事-跨國社區營造理念分享會

1995年春,日本阪神大地震,房屋80%嚴重受創的神戶御藏社區,勇敢地走向重建家園之路。

1999年秋,台灣集集大地震,御藏社區居民感同身受,懷抱愛心飛抵台灣,走進南投各村落,看見百年古宅如何被一磚一瓦被修復起來,於是他們有了一個夢:如果我們社區也能把這樣有歷史記憶的建築留下來那該多好?

2004年夏,幾位台灣青年遠赴日本福井縣大飯町,與當地志工合作拆解始建於1915年的百年古民宅,從測繪、模型製作、樑柱編號、榫頭紀錄到拆解等,歷經一場珍貴無比的傳統木造建築修復技術的洗禮。

2008年冬,拆解下來的木構件運抵台灣,台日志工紛紛加入移築苦力群,走進重建老房子的隊伍裡,從組裝、上樑、覆瓦、砌牆,經過一年多的努力……

2009年夏末,日本大文豪水上勉的父親百年前所建造的樸素民宅,矗立在淡水和平紀念公園中,獲得嶄新的生命。

一棟日本百年古宅飄洋過來到淡水山坡上,背後是人們對苦難的省思與感恩,是人們跨越國族界限的情誼,是人們對文化遺產的尊重與疼惜,更是一個深具國際視野的社區營造典範。

優雅古老的異文化空間,將融入什麼樣的新文化元素,為台日交流的歷史留傳下什麼樣動人的故事?您不妨來風簷下坐坐,聽聽老房子如何娓娓道來……

 

活動時間:2010年7月24日(六)10:30--13:10

活動地點:淡水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地圖)

演講題目:地方社區營造與國際視野

演講貴賓:塩崎賢明(神戸大學大學院工學研究科教授、日本住宅學會理事長)

主辦單位:淡水鎮公所

協辦單位:日台古民家移築執行委員會、法鼓大學籌備處

活動行程:

時間 主題 來賓
10:30 典禮開始  
10:30-10:45 台灣代表致詞 恭請蔡鎮長葉偉
10:45-10:50 日方代表致詞 田中保三社長
10:50-11:10 日方學者專題演講 主題:地方社區營造與國際視野 塩崎賢明教授
11:10-11:30 來賓心得交換  
11:30-11:50 日方奉茶 竹内千恵子(神戸御藏社區代表)
11:50-12:05 日本笛演出 廣井昌利(鳥居やすらぎ農園管理組合)
12:05-12:25 台方創作樂曲演出 身聲劇團
12:25-12:30 日方祝福詩唱 日方全體(細見學、齊藤賢次棟樑音頭)
12:30-12:40 鯉魚風箏高高掛 全體
12:40-13:10 交流餐敘 全體
13:10 散席  

 

相關報導:

 ◆ 一滴水紀念館,《金色淡水》第137期,2010年3月

 ◆ 日本百年古宅,榫栓工法再現風華,公視新聞網,2010年2月15日

相關影片:

 ◆ 日本百年古宅來台落地生根,公視創用,2010年2月15日

時間:2010/7/24(六)10:30-13:10

地點:淡水和平公園一滴水紀念館

主辦:淡水鎮公所

協辦:日台古民家移築執行委員會、法鼓大學籌備處

地方學術基礎建置計畫

計畫緣起

  • 法鼓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社區社群再造學程之籌設
  • 思考跨領域學程之學術願景-「地方學」
  • 架構法鼓山與金山地區之永續關係之企圖

計畫目的

  • 架構法鼓大學藝術與文化學院社區社群再造學程之實務研究機會
  • 累積地方文史、環境、社群、產業之記錄與研究
  • 以學術觀點啟動地方永續經營及國際交流之基礎研究

計畫架構

本計畫內容包括下列三項:1.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2. 地方文史基礎研究資料庫;3.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1.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配合明年招生,以各地社造團體及相關領域研究者,於全台展開系列研討會及研習營。核心議題: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社群參與、環境生態、終生學習、社會福祉等,廣泛的展開地方對話。透過系統性、議題性分類,有節奏的整理記錄。除了以影音紀錄可以應用於網路電台,文史脈絡將可與圖像彙編。

2.地方文史基礎究資料庫

透過上項活動,收集台灣文史工作室資源調查模式建立基礎資料,包含各地方研究、圖書、收藏、活動、人才資料庫、照片、議題等。籌備建立有效的國內文史工作室資訊、互動、交流平台。執行過程將尋求各地方的社區營造中心、社區大學、地方政府、文建會等協助。建置目標為100處國內文史工作室,之後逐年增減。並收集核心領域之「文創產業營運規劃」、「社群營造與公民參與」、「空間環境規劃設計」、「文化資源開發與規劃」相關研究及重要案例報告,以提升國際級研究能量,且以利於後續網頁建置。

3.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以法鼓山與金山區域關係為核心,從地理、交通、發展過程探究法鼓山與金山的地緣關係,透過人文面的分析讓地緣關係的輪廓更清晰。結合在地既有文史工作室金山文史工作室、金包里堡文史工作室、北海岸文史工作室、鄉公所、法鼓山社區大學。由於圖像的保存與專業地理資料取得及分析,為一般文史工作室較難收藏,因此本計畫擬以圖像為核心,展開共同彙集,並將成果以出版方式呈現,利於多方面的保存與傳播。

 工作內容與預期成果

 工作項目

工作內容

預期成果

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列論壇資料、議題、相關籌備

系列論壇舉辦(核心議題:文化創意產業、社區營造、社群參與、環境生態、終生學習、社會福祉等。環境生態議題擬與環境學院合作辦理) 

預定舉辦研討會6場+研習營1場,共7場次。

擬舉辦地點:台北、台中、宜蘭、高雄、嘉義、新竹、金山。

地方文史基礎資料庫

系列論壇活動會後資料及影音分類,數位化、彙整

參與活動的文史工作室資料彙整

核心領域之相關研究、案例收集 

架構互動資料庫數位化平台之基礎作業。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彙整出版

 (與環境學院合作辦理)

文獻資料、圖像資料彙整

出版編輯

出版校對、印刷

金山法鼓文史圖像集出版

  • 地方文化資產系列論壇
  • 地方文史基礎究資料庫
  • 金山法鼓文史資料、圖像出版

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活動名稱:絲路佛教藝術專題講座

講題/簡介:

(一)千佛莊嚴-甘肅石窟考古漫談

甘肅是絲綢之路上的要衝和必經之地,位處中原與西域之間門戶和咽喉的重要位置。佛教從中亞經西域向中國內地傳播,甘肅首當其衝,再加上當時統治甘肅境內“三秦”和“五涼”的執政者多數信奉佛教,推崇佛法,佛教石窟寺也在甘肅各地如雨後春筍般地建立起來。甘肅石窟數量之多和延續時間之長,在全中國首屈一指,不同的時代、不同的民族在不同的地域所建造的石窟,除了有強烈的時代共性,也深具濃郁的地方特色。本講座透過數十年來在甘肅各地勞動和探索的考古工作者的現身說法,分享考古工作中的艱辛與樂趣,揭示甘肅石窟的研究成果及其燦爛輝煌的歷史風華。 

(二)西出陽關-新疆石窟壁畫賞析

新疆是中國境內最早接受佛教的地區,古稱西域,多民族聚居,有著豐富的文化內涵。佛教傳入新疆各地後,當時的人們大多信奉與推崇佛法,再加上新疆也是絲綢之路的重要門戶與必經之地,隨著佛教的傳入也帶來了佛教文化,石窟的開鑿與寺院的興建遍佈新疆各地。本講座通過新疆各地石窟寺院中遺存的豐富多彩、絢麗多姿的壁畫與造像,揭示新疆境內佛教文化的獨特魅力及其高度的藝術成就。 

主講人/簡介:

董玉祥,男,1936年生,蘭州市人,前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畢業於西北師範大學歷史系,1961年進入甘肅省博物館文物工作隊(現甘肅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前身)後,師從著名石窟考古學家北京大學閻文儒教授學習石窟佛教藝術考古。近五十年來,走遍甘肅各地大小石窟和全國各地主要石窟。長期深入考古遺址現場進行考察,掌握大量的第一手資料,為全中國大陸、特別是甘肅各地的石窟研究作出了重大的貢獻。自1960年代以來,發表學術論文數十篇,如⟨雲岡第五十窟佛教藝術⟩、⟨龍門石窟中的北魏型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龍門石窟中的北魏型佛教藝術的形成與發展⟩、⟨麥積山石窟的分期⟩、⟨北涼佛教與佛教藝術⟩、⟨張掖馬蹄寺石窟藝術群⟩、⟨莫高窟與甘肅其他石窟早期佛教藝術的比較與研究⟩、⟨新疆、甘肅石窟寺的傳承與發展⟩等;專著則包括《慶陽北石窟寺》、《河西石窟》、《中國美術全集—麥積山等石窟壁畫》、《中國美術全集—炳靈寺等石窟雕塑》、《炳靈寺169窟》、《梵宮藝苑—甘肅石窟寺》、《甘肅—絲綢路上的石窟瑰寶》等。

活動日期:2010/03/06(六)14:30-16:30
                 2010/03/13(六)10:00-12:00
 
活動地點:法鼓德貴學苑R715講堂(台北市延平南路77號)
 

報名學費:每堂200元,兩堂共400元(單堂上課者,僅限現場報名繳費)

洽詢電話:(02)2191-1011轉9008

報名網址:http://degui.ddc.edu.tw/degui/node/73 

日期:

2010/03/06(六)14:30-16:30
2010/03/13(六)10:00-12:00

地點:法鼓德貴學苑R715講堂

2010年亞洲佛教藝術研習營

活動主題:中印石佛記-定州石佛V.S.山奇大塔

活動簡介:

本次營隊一改往年以瀏覽方式介紹亞洲各地佛教藝術的課程型態,而是以深耕探索方法,介紹學員認識中國河北定州石佛及印度山奇大塔的石雕發展及圖像意義。這兩地都為佛教文化興盛之處,也發現大量的石雕藝術,因此在營隊期間將以兩地為重心,讓學員深入認識兩地佛教石刻世界。邀請的教授均富多年田野調查經驗,實地考察中印石刻發展,而且還有專書出版,因此為了讓學員在最短時間內,藉由專題講座與專書結合,讓作者親自導讀專書,可獲得佛教藝術研習最深刻認識,同時經由學員與專家直接對話,將一一解開閱眾心中的疑惑。 

活動時間:2010年1月30~2月1日(週六至一),共計三天 

活動地點: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台北縣板橋市文化路2段242號7樓)

捷運板南線江子翠站3號出口,左轉直走350公尺 

課程綱要:

1.中國佛教美術造型研究 / 李靜杰

2.中國佛教美術的圖像與思想 / 李靜杰

3.中國佛教圖樣研究 / 李靜杰

4.定州石佛導讀 / 李靜杰

5.中印石佛記田野對話 / 李靜杰、林保堯

6.印度山奇大塔 / 林保堯 

師資簡介:

林保堯教授 

現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傳統藝術研究所所長

學歷:日本筑波大學藝術學博士

專長:佛教圖像學、藝術學與文化課題 

李靜杰教授 

現任:中國清華大學美術學院藝術史論系教授

學歷:中國北京大學考古系考古專業,歷史學碩士

日本名古屋大學文學部美學美術史博士

經歷: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北京故宮博物院研究員

專長:佛教圖像學、佛教考古學

招生對象:大學三、四年級及研究生,或對佛教藝術有興趣的社會大德,招收200人

報名學費:原定每人600元,法鼓大學籌備處提供免費名額25位 

報名網站:法鼓大學籌備處德貴學苑

                 (如免費名額已額滿,歡迎前往研習營官方網站繳費報名)

錄取通知:12月31日(四)前將以E-mail方式寄發

聯絡方式:來電請洽(02)2191-1011#9008或E-mail至degui@ddc.edu.tw

注意事項:

1.請師生攜帶環保杯、環保筷、環保餐具用餐

2.本次營隊不提供住宿,請自行安排 

主辦單位:法鼓大學籌備處艋舺龍山寺覺風佛教藝術文化基金會

時間:2010年1月30~2月1日 

地點:艋舺龍山寺板橋文化廣場

主題:中印石佛記-定州石佛V.S.山奇大塔

人生講座

人生學院專題講座,邀請一位專家、學者,針對相關助人、社會或環境議題進行解說,並與現場參與者分享、討論。透過跨領域關懷,提供參與者不同思維與面對問 題的多元思考。

人文講座:

助人工作者的自我照顧/楊蓓教授主講

水陸法會與西遊記-經懺佛事的再認識/侯沖教授主講

跨領域講座:

社區營造是什麼?為什麼災區需要社造/喻肇青教授主講

極限氣候是什麼?全球暖化對台灣的影響/汪中和教授主講

人生講座,邀請專家、學者,針對相關助人、社會或生命、環境等跨領域的議題進行講述,並與現場參與者分享、討論。透過跨領域關懷,提供參與者不同思維與面對問題的多元思考。

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編纂研究計畫

計畫緣起

為使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理念可以更落實地從內在心靈開展,進而以教育方式從根本開始淨化社會,法鼓大學籌備處人生學院生命教育中心計劃推動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的研究與編撰,期望將參與生命教育的實務經驗轉化為系統性的教學規劃,並透過教案內容的編寫、推廣,落實生命教育精神的深刻轉化,特擬定此專案計畫。從編寫者之生命能量開發、認知理念轉化開始,從而引導創建出多元而深刻之教案,全面啟動心五四生命教育。

計畫名稱:

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編纂研究專案

研究目的:

  • 落實聖嚴法師心靈環保理念中心五四運動,使佛法在教育中生根,普及於日常生活。
  • 培育心五四生命教育之種子師資,由自身的生命體驗進而領會心五四之精髓,再將之轉化為合宜的教案。
  • 建構一套各學制適用之心五四生命教育教案。

計畫主持人:楊蓓

協同主持人:辜琮瑜

執行時間:2010年5月~2012年5月

補助單位:財團法人聖嚴教育基金會

訂閱文章